中国记录通讯社广东邓泗洲稿:7月28日,广东省科技社团大讲堂第十期在线上成功举办,第十期大讲堂上邀请了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碳中和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广东省科普讲师团讲师陈锦焕作《党建引领下的碳排放监测与配额管理》的主旨报告,省科技社团组织了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地质学会支部、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广东省电子学会、广东省钢结构协会、广东省质量协会及广东省白蚁学会等200多个社团组织进行了在线学习,并取得良好反响。
陈锦焕就碳达峰、碳中和内涵,碳排放与碳通量监测,碳配额分配与管理三大部分进行拆解分析,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背景、行动逻辑到路径分析和解决方法进行总体梳理,向各机构组织阐述行业、企业等面临的双碳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了城市碳排放监测与林业碳通量监测的平台构建思路,碳配额仓位管理思路及交易策略。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一)双碳政策背景下的碳中和发展时期和技术路线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首先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严峻形势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需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到2022年重视协同治理,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陈锦焕结合自身多年行业经验和实施项目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碳中和的四个时期:转型过渡蓄势期、能源结构切换期、近零碳排放发力期、全面中和决胜期的内涵意义,并提出了碳中和路径的设计与支撑性重点项目的有效融合,碳排放的“虚”与重点项目建设的“实”务必融合发展。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在国家面临双碳转型的趋势下,从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减排、金融减排支持三方面减少碳排放,从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方面增加碳吸收成为目前主流的碳中和技术路线。而减少碳排放,能源供给端的技术变革是主线,未来将逐渐形成以降本为核心,形成以光伏+储能为主的电能供应,以及氢和碳捕捉(CCUS)共存的非电供应技术格局,助力双碳目标及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二)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及企业碳资产管理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对于企业而言,作为双碳目标的基础实现单元,他们首当其冲的面临着节能减碳的困境,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如何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如今进行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规划及路径研究等,都成了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缘由是缺乏高质量精确碳排放数据、缺乏碳监测系统平台和缺乏落地的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基于此类行业痛点,陈锦焕以《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境部监测司2021.435号)为政策支点分析了碳监测的技术方法。碳监测是综合应用高精密度的温室气体仪器、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移动测量技术,并基于自主学习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校准体系的设计,对碳监测数据、温室气体数据、气场数据等数据实时采集、监控、传输,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可量化的技术过程。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陈锦焕分析碳监测的技术现状,目前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搭建城市碳排放量核算体系、构建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清单、碳数据分析及精细化溯源、实时掌控城市碳排放通量。而国家将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层面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业务化运行模式,总结经验做法,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除此之外,陈锦焕还就碳配额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讲解,其中提到碳配额分配方法有基准线法、历史强度下降法、历史排放法三种,皆是针对控排企业,各相关企业需要摸清自身的碳排放底数并积极进行节能降碳规划,以应对双碳形势下日渐紧迫的碳配额分配要求。一些配额管理策略也可积极应用于企业碳资产管理,为企业带来低碳发展的额外收益。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随着双碳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国家和各机构组织的双碳规划及行动方案也会不断落实。在此情景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不断更新双碳技术知识储备,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实现组织机构利益与国家绿色发展的共赢是下一阶段的共同目标。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lianbo/2022/07/30/archives/9220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