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中国记录网编辑部 中国人物 人物风采评论275字数 2488阅读8分17秒阅读模式

中国人物网消息 王有德从裤兜掏出一把剪子,果树上哪根枝条长得不好,随手就修。他说剪子、锯子和铁锹现在是他的“三样宝”,他要像照顾娃娃一样让果树长大。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很难想象,这片位于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的果园,曾经是百万亩流沙。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34年间,林场职工在王有德的带领下,以每年造林2万亩的速度种下防风固沙林63万亩,建起一条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林带,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种植经果林和苗圃,昔日荒漠摇身一变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别叫我‘治沙英雄’,真正的英雄是白芨滩林场所有职工。”提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这位65岁的老人连连摆手。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他说自己这辈子只干治沙这一件事。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把白芨滩148万亩的沙漠全部变成绿洲,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宁掉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治沙,是镌刻在白芨滩人心头永远的记忆。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宁夏灵武,东连群山,北临大漠。东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更是肆虐,再加上乱砍滥伐严重,最终导致沙进人退。王有德出生的马家墙框庄子,就在他少年时被迫整村搬迁。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便是在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的时候成立的。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1985年3月,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有德调任林场副场长。彼时,尽管建场已经30多年,林场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每年只有15万元财政拨款。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上任第二年,北沙窝580亩的荒地被划给白芨滩林场。那是一片长年旱荒的流动沙丘地带,王有德负责带职工开垦出500亩果园建设分场。虽然这里离家只有3公里,但他大半时间都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最艰苦的时候,一米以内的路都看不清,饭碗边上是沙子,睡一觉醒来脸上也是沙子。头天刚刚抢通的道路,第二天就能被沙子封住。”王有德说。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即使再难,平整田地、修路砌渠等工程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伏天,背25公斤的水泥板走在滚烫的沙地上,职工背一块,他就背两块,掉皮晒伤从不吭气。王有德在林场有一句很出名的口号:“宁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当年秋天,第一批树苗就在新开发的地里种下了。3年后,北沙窝分场建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经果林为支柱,有苗圃、花卉等多项产业的果品基地,为林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说起往事,哥哥王有才很是疼惜:“他治沙40多年,比我小4岁,看上去却比我显老。我这兄弟,苦重啊。”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有小发明也有大智慧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王有德治沙,并非只有艰苦卓绝的奋斗。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传统方法只是春季植树造林,我们则是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种养殖、做生态旅游相结合。”林场职工将这种防沙治沙模式总结为“五位一体”。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在白芨滩人看来,他们的局长就是个治沙专家。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给树“穿裙子”是王有德的发明之一。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每年5月份,金龟子就顺着树干向上爬,对树木危害大,打药效果却不怎么好。王有德想了一个办法,将一小块塑料围在树干距离地面30公分的地方,再用铁丝扎起来,虫就爬不上去了。自这以后,周围人都用这种方法来防金龟子。

  除了小发明,他更有大智慧。

  首次将苗木培育从以沙生灌木为主转向常青树、阔叶乔木、花灌木等多个品种;创造性地把小麦秸秆这种遍布宁夏平原的主产作物作为材料进行草方格固沙实验;实行以林业为主的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连同经果林产业共存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白芨滩的治沙造林技术日趋成熟,王有德组织实施的好几个项目获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科技兴林!我们每年投入的治沙资金有500万元。”让王有德自豪的是,当年的林场已发展为8个管理站,有固定资产1亿多元,林木总资产达几十亿元,329种植物和115种动物在此落脚,曾经不可一世的沙漠不仅再没有肆虐成灾,还被东移20多米。

  沙漠一点点变绿的时候,白芨滩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来。

  柏油路、洋楼、自来水、网络信号……漫步各个管理站,治沙工人几十年来租借房屋和住土坯房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果园更是成了职工的“摇钱树”。

  2000年,白芨滩防沙林场由于显著的治沙成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其治沙经验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扇窗口。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

  治沙是他难以割舍的情

  让社会共享治沙成果,这是王有德退休以来考虑最多的问题。

  “全国治沙英雄”“建国六十周年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宁夏年度人物”……他将以前所获的荣誉压在箱底,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初秋塞上,天高云淡。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东侧的马鞍山管理站,万余亩荒山披上了葱葱绿装,人工开挖的大坝在太阳下泛着粼粼波光。黄绿交接处,不时有飞机直冲云霄。

  “这儿还有我承包的40亩园子呢。想想以前都是沙子和土,现在居然能种出果子,让人高兴啊。”说话间,王有德摘了一个苹果吃起来,连声说甜!

  温棚里,王有德兴冲冲地给记者看新种的草莓。他计划在14个棚里种满香瓜、桑葚、枣、葡萄等十几个品种,建成社会化的采摘基地。

  高坝上,他又畅想起了未来——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教育基地,除了2000多亩的公益林,还有红色书院、宣教中心、攀岩、垂钓等设施。

  除此之外,“治沙”依然是王有德难以割舍的情。“追求了一辈子,爱好了一辈子。治沙这件事,我还真是拿得起、放不下。”这是王有德的话。

  他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如今已发动各界人士在马鞍山一带的荒漠上造起一片7000多亩的绿洲。而最近获批的中国治沙博物馆,又为他增添了无穷干劲。

  多年在治沙一线,他的左眼接近失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胃病,餐前必须一把把地吃药。出了名的大鼻子上沟壑纵横,那是鼻窦炎留下的印记。

  大儿子王立均谈起父亲眼泪花花:“我爸累啊,我真担心他的身体。”

  王有德却笑着说:“白芨滩还有60多万亩荒漠没有治理,我年纪大了,靠个人力量再治沙,难度很大,但我要把我的技术和经验一代代地传下去。这是一份责任。”

历史上的今天
10 月
18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中国记录网编辑部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10-18 21:36: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assmedia.cc/renwu/2019/10/18/archives/1575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