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礼青
烔炀中学是我高中时的母校,己亥之年喜迎60华诞。我从高中毕业离开母校也已经33年。此期间,无论我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职业,每次一提到母校——烔炀中学,都是满满的回忆。我的希望在这里孕育,我的人生在这里启航。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1983年9月,我背着母亲精心浆洗过的被褥,来到烔炀中学就读高中。从那一年起,烔炀中学改制为3年制高中,之前高中只需要读2年就可以毕业,而我们要满3年即1986年才可以毕业。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86届是烔炀中学首届3年制高中毕业生。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我们那一届高一新生分别来自烔炀、黄麓、中垾、柘皋等地,共有4个班级,我被分到高一(3)班,班主任是昌庆峰老师。一年后文理分班,我选择理科,经过遴选,进入理科(1)班学习。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学校广播播放的《校园的早晨》、《垄上行》、《独上西楼》等当时的“流行歌曲”,让我们百听不厌。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足球篮球小组赛、自办校报校刊……烔炀中学“文化兴校”的特色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轻松的氛围,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自力更生苦中作乐。那时候的生活都非常清苦,一日三餐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最难忘的场景是:每天中午班级的2位值日生,会从食堂把盒饭装进饭筐抬进班级,大家一个个在饭筐里面翻找自己的饭盒。有时候不小心还会错拿同学的饭盒,偶尔还需要到别的班级找寻自己的饭盒。吃完饭又需要去食堂旁边的水池淘米,然后再次备好米和水,装入饭筐方便食堂蒸煮下一餐饭。有时候边淘米边打闹,忘记在饭盒中加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放学后饥肠辘辘打开自己的饭盒,里面却是一坨焦黄的米粒儿……懊恼、委屈、饥饿一股脑涌上心头。被同学们嘲笑一番后,却又会收获一勺米饭、一小块儿掉渣的干饼、一口咸菜、四分之一块儿的豆腐乳……要知道那个时候,豆腐乳也是要控制量算计着吃,每日三餐才能吃一块儿豆腐乳,否则一周最后两天只能光吃米饭没有菜了。也许是饿了,也许是饭菜中多了不同妈妈的手艺,反正记忆中这样的饭特别香甜。每天这样的重复劳动,看似辛苦,实则培养了我们的劳动品格、节约意识和互助精神,至今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田埂上的读书大军。学校周边的田埂是我们读书的好去处。天微微亮,田埂上的同学们已开始了早读。有的是大声朗读、有的浅吟絮语,有的站着背,有的走着读,还有的蹲在一处看……常常还会遇到同班的或相识的,互相微笑点头示意一下继续读书,没有一位同学停下来聊天。下午放学后,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埂读书大军。满眼望去,影影绰绰,到处都是学生读书的背影。田埂读书是母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这一代烔炀中学学子的心中。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教书育人治校有方。我们这一届学生很幸运,因为有一位好校长李义文。他思维清晰,语言表达特别有吸引力。记得有一次在平房的一排教室前,李校长给我们全体学生作报告。他脱稿一口气给我们讲了1个半小时。全体学生都在聚精会神聆听,没有一个学生讲话、做小动作,都被他的演讲深深折服。他治校有方,“不唯高考”、“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工作特有起色。经过三年的努力,86年烔炀中学首届三年制高考取得突破,理科(1)班本科达线人数40人左右,达线比率超过70%,文科本科达线人数10人左右,达线比率超过20%。86届开启了烔炀中学高考辉煌的历史。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一个人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我们86届烔炀中学的学生,却是幸运中的宠儿,因为我们遇到了一批好老师。学校遵循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邬成伟老师是我们高二的班主任,高三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朱必忠老师担任班主任。他那严格认真、井井有条的管理风格,给我们创造了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高三下学期,文科班有一位同学英语成绩比较好,又一直很稳定,英语老师张智伟建议他3月和4月两个月的时间不用上英语课,自学其它薄弱学科,到5月份再回到英语课堂。这位同学至今都非常感谢老师当年的信任与智慧。文科班班主任李敦凯老师,不仅语文课教学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工作也特别细致、认真。每天早晨,李老师都会早起到教室督查学生早读,还时常会到宿舍检查,督促迟起床的同学。晚自习,他更会每天坐在讲台前边备课边陪学生一直到下自习。黄麓、中垾、烔炀、柘皋的同学家,几乎都留下了李敦凯老师家访的足迹。在烔炀中学,正是一批像朱校长、邬老师、张老师、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倾心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德育兼修树党员标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烔炀中学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高二时,我有幸当上了学校第二届学生会主席。学生会除创新开展各项社团组织外,还组织全校卫生大检查、足球赛、口头作文比赛、智力竞赛等多项活动,极大锻炼了我们学生会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那时,学校积极探索“党的教育从中学生抓起”理念,组织了中学生党课,我也有幸从一名听众发展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听说,我是烔炀中学历史上第一位学生党员。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荣誉,也是人生中新的起点,为我今后的人生奠定了方向。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无论走得多远,我的心总是和母校连在一起。忆往昔母校六秩风雨路,看今朝烔炀再谱新华章。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作者简介: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孙礼青,男,汉族,1968年9月生,安徽巢湖人,大学学历,医学学士学位,巢湖市烔炀中学1986届高中毕业,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1991年7月 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1991年7月—1994年8月 安徽省池州地区水泥厂工作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1994年9月—1998年6月 海南口腔医院工作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1998年7月—2012年8月 海南省司法医院(2002年5月起任海南省法医鉴定中心主任)工作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2012年8月—2016年6月 海南省海口监狱挂职、海南省司法厅司法鉴定管理处工作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2016年6月—至今 海南省纪委监委工作(处长)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文章源自《中国记录》杂志网络版中国记录-https://www.massmedia.cc/wenhua/2021/07/10/archives/5094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